朱德群
文化的擺渡者
朱德群(Teh Chun Chu,1920年10月24日-)是華裔法國畫家,是法蘭西藝術院中的第一位華裔院士。
出生於蕭縣白土鎮(今屬安徽宿州),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學習西洋油畫。曾經留學巴黎的林風眠帶他進入了雷諾瓦、畢卡索、馬蒂斯和塞尚的世界,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對於年輕的朱德群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發現。同年,朱德群認識了一位立志學工科的青年。他在朱德群的帶領下參觀了杭州藝專,被學校的藝術氛圍深深感染,最終決定放棄理工改學繪畫。這位青年便是後來的偉大畫師,吳冠中先生。
1937年,包括杭州藝專在內的所有高校由沿海遷往內陸。在兩年的西遷途中,朱德群與老師同學遊歷了風景秀麗的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和雲南。這些旅程讓他真正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老的文明,獨特的風景和多元的民族。這些記憶,即使在他遠離家鄉後也從未忘記。
畢業後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1949年隨校遷往台灣,1955年赴法國後定居。1997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
繪畫風格到法國後從寫實轉為抽象,經常用矩形色塊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對比極其強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初次展露頭角
1949年12月,朱德群帶著不捨離開了家鄉,來到台北定居。無比遺憾的是,他留在大陸的作品從此杳無音訊。在台灣,他先後在台北工專和台灣師範學院任教,並於1953年首次舉辦個展。
1955年,朱德群和董景昭女士,即他日後的妻子踏上了赴歐的旅程,於當年定居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他以前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同學,趙無極,也在幾年前做了同樣的旅程。
剛到巴黎,朱德群就被這全新的文化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其中。如其前輩常玉先生,他常常流連於羅浮宮的展廳和大茅屋高等藝術學院的畫廊。
1956年,他參觀了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尼古拉.德.斯塔爾回顧展,這個展覽不可思議地啓發了他內心深藏的能量,並最終促使他放棄具象畫,而進入極端抽象。就在這一年,他在法國比較沙龍展出了一幅抽象風景畫。此後,朱德群在法國及歐洲的展覽接連不斷,並得到了藝術界的好評。
朱德群擁有豐富奇妙的人生經歷,他遊覽世界各國,與東西方藝術家共同探索藝術的至美,並融合東西學的精髓,最終形成他獨有的藝術風格。朱德群不但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個註記,而且爲新興的東西方文化聯結做出了卓越貢獻。
朱德群深入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他是名副其實的 « 多元文化大使 »,而文化的多元性則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平相處的源泉。
吳冠中
吳冠中,又名吳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早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曾在重慶國立大學任教。1946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從蘇弗爾皮教授學油畫。1950年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中深諳東西方藝術,他認為“中西結合是時代潮流”,他的作品以單純、飽和的色彩,有力的塊面,飛舞的線條,將復雜的事物歸納、錘煉成單純、素淨的造型,形成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和現代形式美感的風格。1974年,他到蘇州寫生,天光湖色之間嬉戲喧鬧、擁擠爭食的鵝群激發了他,遂以清新淡雅的色調,迅急跳蕩的筆觸,記錄下鵝群那充滿活力,富有節奏的場景。畫面上綠色、淺黃色的塊面與白團和紅點的聚散,給人以抽象的形式美感。漁舟中的炊火和晾曬的衣服不僅成為全畫的亮點,也使該畫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
高 92 X 寬 175 cm, 橫幅約14.53平尺, 設色紙本 |
張大千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居士,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四川內江人。畫風自成一格,成為近代繪畫史上一大家。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一生充滿傳奇,如曾赴日學染織,又入寺為僧,並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等。雖四處遊歷,對居所卻十分考究,不論四川「梅邨」、巴西「八德園」、美國「可以居」和「環蓽盦」到台北「摩耶精舍」,均極富園林之勝。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
愛痕湖, 寬76.2公分,長264.2公分 |
趙無極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有足夠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趙無極
趙無極(Zao Wou-Ki,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生於北京,童年在故鄉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在父親的支援下,趙無極與夫人謝景蘭一起前往巴黎繼續深造,開始了一條全新的藝術探索之路。
在隨後的幾年內,他在歐美各國寫生、遊歷,隨著知名度的上升,在各國多次舉辦展覽,與眾多藝術家交友。他將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相結合,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趙無極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曾在世界各地舉辦160余次個人畫展。
他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這四位東方的藝術家皆為重要,他們雖然畫風不盡相同,但卻使東方畫風獨樹一格,不再只是模仿西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