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生活中另類的黑色幽默? - 劉瀚之的裝置藝術




劉瀚之(1982-)生於臺灣,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擅長運用機械零件來設計器具裝置。為「2011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其創作主要運用低科技機械零件,製成無實際用途的「類道具」,搭配含文字敘述的手繪圖稿,描寫人在生活中面臨空洞時刻或困頓處境,所產生的抑鬱情緒與無力的生活態度。



這些「類道具」所提供的輔助與服務,是對於人某些私密、異常精神狀態的「追加」,使這些內在狀態更戲劇性的表徵於外、加劇於內。這些畸異的內在,來自對現代社會馴化制約的無法投入與逃脫失敗,是在生產線旁的恍惚,在高速公路上的夢遊。使用者從這些器具得到最真切的服務就是畸異性格的放縱,懦弱就懦弱到底,卑微就卑微到頸椎斷裂。 -劉瀚之








第一次看到劉瀚之的作品是在北美館展出的「真真:當代超常經驗」,那時候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那時展出的作品有〈步行閱讀留言機〉、〈翻書機〉、〈鬆垮矯正機〉、〈揪領器〉和〈窗外〉,剛看到他的作品時,只是覺得是很精巧的機械裝置,但看完每個作品旁的小小漫畫,都會不禁莞爾一笑,我覺得他所做的小機械,完美的表達一種現代社會人的心理狀態,其實有一種頹靡空虛的感覺,不過他卻用很不一樣甚至還滿幽默的方式,讓觀眾重新的審視自己。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Josef Alber & James Turrell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
  














約瑟夫.亞伯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之藝術家與教育家之一,無論是放眼現代藝術史,或是從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亞伯斯都是備受尊崇且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人物。
生平簡介
約瑟夫·亞伯斯是德國藝術家、設計師、極簡主義大師,畢業於包豪斯設計學院,在藝術方面由於對色彩的純粹化、簡約
化的研究,對於美國現代抽象藝術及美國「歐普藝術」(OP Art)、「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有重大的影響力,其1963年著作“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以及“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1943年5月6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是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 特瑞爾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 他的父母親都是貴格會信徒。他的創作媒介包括天空、光、空間,而且他的作品明顯充滿靈性,常常超越了畫廊或是博物館的領域,鼓勵觀者“與光觸碰”。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Josef Alber
現代色彩學理論的始祖,對於材料、形式與色彩追求純粹化與簡約化,運用的色彩關係的圖例,這些圖例生動直觀地體現了現代色彩理論。











像是對於紅色,他可能用了好幾種廠牌的紅,仔細推敲類似色的調和與對比色的運用,因此累積出二十世紀最具啟發性也最著名的色彩認知理論,1963年問世《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至今仍被認為是視覺色彩研究的經典之著。















1949年起持續發展《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畫作,此系列精確地計算了每塊顏色區域的面積,設計好他們之間的對比,將顏色同樣不加調和地直接刮到畫布上,為達到色彩的精確性三個或是四個同心方由內向外擴展,平面上的色塊呈現出嚴謹的幾何層次進而賦予觀者三度空間的視覺感,此系列也成為他最著稱的藝術「標誌」,他探討形與色關係的藝術與觀念對美國現代抽象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的衝擊與影響,開拓幾何抽象繪畫的新領域,也成為美國「歐普藝術」(OP Art)與「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的先驅。

James Turrell




















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目前仍在持續創作中的《羅登火山口》(Roden Crater),這件作品是一個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死火山口。 特瑞爾將這個死火山的噴火口改造成為可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台,專為欣賞天空上的各種自然現象而設計, 光線塑造的效果,與原始的環境、寬廣的沙漠空間一起,讓人想起火山和自身風景的內部和外部的空間除了光和空間之外,它還使用時間作為藝術的元素,表現天文和地理時期的無限,還有永不停息、不受限制的人類創意






















他的其他作品通常利用封閉空間將觀者包圍,控制觀者接收光線的程度,並且善於以光線隧道和投射手法來創造出看似具有質量和重量的形狀,但其實這些形狀只是光線的投射。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Josef Alber
一貫追求有系統、有秩序、實驗性、簡潔的構成,呈現色彩與直線間的精確呼應關係,表現暖色與寒色、寒色與寒色相比鄰所產生的散具與前後推移的空間感,他所表現的重心在追求形與形、色與色之間的關係與平衡。
因此作品的展出方式如同他作品一樣純粹,整齊並列掛在牆上他的作品嚴謹、細心,每一幅作品仔細地品嘗,便可發現Josef Alber的用心。






James Turrell
特瑞爾的作品挑戰人們快速觀看藝術作品的習慣。 他認為觀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上花費的觀看時間太短,以致於無法認真欣賞作品本身
作品展出方式是嘗試在密閉空間裡投影出"看似"不同質量與重量的色彩光線,讓觀看者對光線產生極度特別的體驗。運用大量色彩與視覺營造錯視,影響人的心理感受。
詹姆斯·特瑞爾自己闡述: 我將光當作一種材料, 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我希望你能看你所看,感你所感。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增強人們的感知並且將這個感知延伸到一個供人沉思和啟示的場所。






參考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artist.99ys.com/artist/103422&prev=/search%3Fq%3D%25E8%25A9%25B9%25E5%25A7%2586%25E6%2596%25AF%25C2%25B7%25E7%2589%25B9%25E7%2591%259E%25E7%2588%25BE%26rlz%3D1C1SKPC_enTW351%26espv%3D210%26es_sm%3D122

http://www.daz.com.tw/josef-albers/

Jackson Pollock





 「爬在地板上作畫了給我更多的安逸,平安,感覺上我更靠近,更令我投入畫中,屬於畫的一部份。就是這樣,我可以在畫的四方走動,投進畫裡。。』---1947Pollock
Jackson Pollock1912128日-1956811日是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他以他獨特創立的滴畫而著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同時享有相當的盛名和惡名:他被認為是一名大部分時間隱居的畫家;他具有反覆無常的脾氣,並且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酗酒做鬥爭。

1.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1947 年開 始使用「滴畫法」,取消畫架,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鑽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稀薄的顏料藉助噴霧器;作畫時和畫布的接觸不固定 在一個位置,而是在畫布四周走動,或跨越過去,使構圖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認;以反覆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畫面上線條縱橫曲扭,色 彩變幻無常。在其追求下意識的極端放縱的方法中可見到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他使用一種被稱為醇酸磁漆的合成樹脂塗料,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塗料。他採用硬刷、棍子甚至是塗油注射器作為繪畫的工具。潑灑和滴落顏料的技巧被認為是「行動繪畫」的起源之一。通過這種方法,讓顏料逐漸地從他選擇的工具滴落到畫布上,使得他可以實現更直接的創作手段。通過摒棄在垂直表面繪畫的傳統,他可以從任何方向觀察並在畫布上作畫。
在 用這種方式作畫的過程中,波洛克逐漸放棄了形象的表現方式,並對西方使用畫架和畫筆的傳統進行了挑戰。他開始不僅局限於使用手和手腕繪畫,而發展到使用全 身進行繪畫。Pollock否認他的作品是偶然產生的,他通常對於一個作品的產生有特定的想法。他的技巧將有控制的身體運動、顏料粘稠的流動、重力以及畫 布對顏料的吸收等一系列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結合起來,就像舞蹈一樣,直到產生他想要的作品為止。

2.請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歷史影響
二戰之 後,Pollock成為了美國新一代繪畫的象徵。他的作品第一次完全採用了抽象的形式,在繪畫過程中畫家是主觀的、感情化的。Pollock的繪畫能夠反 映他溫和的性格。他也是第一個進行所謂的「純粹抽象」繪畫的畫家,因而影響了大批美國和歐洲的藝術家。他作為行為畫派的代表和戰後美國抽象畫派全面勝利的 象徵。

生活背景對創作的影響
 Pollock的作品反映了美國民族不墨守成規、勇於進取、不斷開掘宏觀世界和內在意識深處的精神,也表現了他們在高度工業化社會中的憂慮、焦躁和不安。
Jackson Pollock的作品。他使用的顏料有時摻雜了砂礫或碎玻璃,因此能改變液體滴下的速度與方向。縱使這些作品掛在牆上,倘若近距離觀之,所有張牙舞爪、如 洪水般不斷向荒野蔓延的扭曲線條,都擁有著真實的高度與厚度。那是經由數十次滴流才凝結出的成果。層層疊疊、互有高低起伏。這種立體感,絕不是透過複製畫或數位圖檔就能模擬的,是得親身體驗的視覺震撼。
1947 Pollock的這一幅《整整五噚》就是如此,色彩在畫上的不同質的流動與趨勢,具有由個性所支配的調和,持續變動著的色澤堆砌,造成了豐富多變的組 合,形式上似中國繪畫的"潑墨",具有一種內在的、蓄意表現的韻味,可是相同只是表面形式而已。潑墨是在畫外的表現手法,波洛克的動態畫不單是畫內的 感受畫的空間,也令人感受到時間的元素。
看著這些驚人的作品,我的意識很快地被帶到另一個次元。我只能想像這些猙獰的曲線、毫無節制的顏色與無法駕馭的油彩炎流,是出自一顆何等瘋狂的心臟,一顆受過多少苦難與折磨的腦袋。旁人完全不須讀過Jackson Pollock的傳記才能理解他的躁鬱症或酒精中毒,他的作品已讓世人明白這一切。這是平凡人窮極一生都複製不出的原創藝術。
《整 整五噚》,噚是海洋深度的度量衡,一噚合6英尺或1.829米,僅就這個題目的含義,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以藍綠 色彩主調,Poolock在畫上先是大面積滴注,然後按各區域的情況加灑深淺不同的綠色,再後是黑色油漆,最後再在表層使用鋁漆,漆中還夾雜著不少"添加 物";同時還在某些他認為必須補色的地區澆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無光澤的色彩。Poolock沿著畫布邊走邊滴,讓自身運動與滴色動作協調配合。我們從《整整五噚》上可以看到色線綿密得象網一樣彼此糾纏著,有的地方密不通風,有的地方突然出現泛上來的蜜黃色。圖上的局部即顯示了兩注稠厚的蜜黃色塊,它似乎在白色 乳性液體中流出來的緩慢色斑,還勾帶著緩慢的紫色,因而成為全畫的最亮點。 

Pollock對我們的影響
Pollock 的畫被認為呈現出一種「滿幅」的構圖風格。這種畫法「被讚譽為1911年畢卡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體主義繪畫以後最引人注目的繪畫空間方法的新發明。藝術評 論家羅森伯格將波拉克的繪畫稱作為「行動繪畫」,其含義是,畫在這裡呈現的已經不是一幅畫,而是其作畫行動的整個過程。有學者認為,人們在欣賞波洛克作品 的時候,腦內的「鏡像神經元」起了作用。這種神經元讓人 和猴子能夠在頭腦中模仿他人的動作,就像自己在進行這個動作一樣。已經有研究表明人在看到手寫的字母時會在腦中模仿書寫的動作過程。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大 衛·弗里德伯格及同事則提出一種觀點,認為人在欣賞畫作的時候,人腦會試圖重現作者的繪畫過程。這可能至少部分解釋了人們為什麼會覺得Pollock的作品動力澎湃。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三人行不行 - 屏風表演班

三人行不行 - 屏風表演班




  三人行不行,是暑假的時候同學一起找我去看的戲劇表演,其實之
前一直對舞台表演有一種憧憬,小時候我就很喜歡聽相
,甚至一度有當劇團的演員,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舞
有一種魅力,這次現場去看表演後,真的覺得跟平常藉由媒體看
的感覺差很多,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每一位演員當時的狀態,也可以
感受到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尤其是最後一刻大家起身鼓掌真的很令
人感動。

Fresh Guacamole & Western Spaghetti by PES

Fresh Guacamole by PES


Western Spaghetti by PES


  這兩部是我很喜歡的逐格動畫,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的常玩的伴家家酒
小時候我家有很多玩具的鍋子小火爐和鍋鏟,可是就少了食材,所以會想
盡辦法搜尋食材,像把毛線當成麵條,把橡皮擦當白蘿蔔來切,這兩部逐
格動畫則是更有趣,裡面有好多點都是非常創新,重點是他真的做得煞有
其事,看完有肚子餓的感覺。



黑店狂想曲 ─ 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


黑店狂想曲




  

























我還滿喜歡尚皮耶居內導演的作品,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驚異狂想曲》
是由設計課老師介紹的,當時老師要我們注意裡面的機關機械,我馬上被
這個導演的風格給吸引住了,之後又找了好多部他的作品來看,他的電影
一種獨特的視聽風格,每一部都有一種基本的色調,充滿復古的視覺元
素:的鐵皮猴子玩具、黑白電視、偶戲、各種稀奇古怪的機關機械
馬戲團,絕妙的節奏和配樂,鮮明的人物造型與性格,而我最喜歡黑店狂
想曲的是有一種詭異怪誕但又幽默的感覺而且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不
看劇情,每個場景和細節本身就有一種藝術感。


Ursus Wehrli 整理藝術



Ursus Wehrli是一位瑞士的藝術家兼喜劇演員,他的作品就是將事物排列得井然有序。
其實他的作品一開始是從整理"藝術"開始,他將世界名畫裡面的每一個單元拆解再
排列整齊。



到後來他的題材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像是早餐麥片、針葉樹、郵票...。

其實我喜歡他的作品除了視覺強烈、而且想法很有創意外,很重要的是
有一種幽默感,看到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禁莞爾一笑。








Paul McCarthy: "Painter" (1995)

Paul McCarthy ─"Painter" 觀後感


  因為上次請假沒有去上課,所以這部影片是自己在家裡看完的,
說實話其實也沒看完喇,大概看到最後十分鐘按了快撥快速掃完
因為實在是看到很沒耐性,之前有大概聽同學說他其實是要反諷
普遍大眾對於藝術的傳統價值,可是我實在是不喜歡他的作品,
從一開始就一直發出很吵的聲音,實在很惱人,而且覺得他真的
很浪費顏料,總之看完影片有種莫名的負面情緒。


李奇茂畫展






  這次看李奇茂大師的畫展是水墨課的老師帶我們去的,由於是我是水墨的初學者,連最基本的蘭花都畫不好,所以當看到大師的作品時,深深覺得太厲害了,我認為水墨相對於素描是很難控制的東西,往往預想的跟畫出來差很多,但看到李奇茂的作品感覺他是輕鬆的玩弄水墨於股掌之間,幾個筆畫神韻與意境就出來了,上面放的幾張是我喜歡的,我喜歡看他畫市井小民,感覺他的手法很有趣,又同時栩栩如生的把生活樣貌表現出來。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Julie Mehretu




















Julie Mehretu

1) 分別列出每位組員對於Julie Mehretu作品的10個觀感

鄒宜君1.空間感 2.層次 3.有些看起來像是風景畫 4.繽紛 5.想像空間大 6.點線面組成7複雜 8.線條方向一致或是圍繞同一點 9.但看起來有點雜亂 10.感覺用理性的元素創作強而有力的畫面

曾姿容1.有爆炸性的驚喜度 2.有空間感 3.由線條幾何組合 4.幾何色塊的衝擊 5.雜亂細緻 6.筆法有力 7.幾何圖像顏色透明度高 8.具啟示性 9.流動線條優美生動 10.隱含故事劇情

陳亭妘1.美麗的 2.震撼的 3.好像有某種旋律感 4.層層堆疊 5.複雜的 6.混亂中又帶有奇特的秩序 7.很多元素的綜合 8.抽像中含有隱約的具像 9.空間感 10.複雜的線條與單純的色塊沒有衝突反而很和諧

陳憶寧 1.細緻 2.混亂 3.同一色調 4.和諧 5.空間感 6.中心點 6.漂浮感 7.靜止/流動 8.數位片段 9.熱鬧與安靜 10.潑灑

許祐誠1.具空間感 2.多圖層 3.畫面亂中有序 4.雜而不亂 5.充滿未來感 6.色彩鮮明具活力7. 線條像在流動 8.部分線條像萬國旗 9.有如嘉年華般喧鬧的感覺 9.類似蔡國強爆破藝術的震撼感。

2) Julie Mehretu 用哪些創作媒介以及哪些手法進行非具象創作

  因為作品都很大所以會使用電腦繪圖先模擬和投影,創作的媒材有半透明壓克力和壓克力顏料、還有很多黑色的筆觸與線條、彩色的膠帶、幾何色塊拼貼、油墨...。
  
創作手法感覺是將想要傳達的訊息與元素進行拆解,並簡化為自己的語言(像是規矩的線條、手感的筆觸、幾何色塊...),再利用分層堆疊的方式重組。

3)選出Julie Mehretu 的某個系列作品做深入分析與探討,至少5張圖








  













前面兩張是2002年的作品,後面三張是2004年的
2004年的三張主題都是體育場,我們發現這系列作品的取材都來自社會公共空間,從最底層的較規矩的線條似乎可以隱約看見建築的輪廓與樣貌,還有空間感,上面幾層則是不規律的分布著色塊與較手感的筆觸,似乎是代表者在這些公共場合所發生的人、事、物,而流動的韻律感讓人感覺時光的堆積與流逝,這幾張作品雖然是抽象的,但似乎表達出這些公共場合在時間的累積中產生的事情。

4)課堂上的六支影片中,哪幾支是令你們感到最有收穫的,為什麼
http://www.art21.org/videos/short-julie-mehretu-studio-assistants
http://www.art21.org/videos/short-julie-mehretu-painting-conservator-luca-bonetti

這兩支影片是在講呈現這些作品背後的工作團隊,看完影片才知道,其實作品的呈現,不只是藝術家一個人的事,一件好的作品其實也是需要各個擅長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幫忙才能完成,尤其是他們的工作態度讓人很感動,因為雖然他們不是創作者,但卻用無比謹慎的態度對待那些作品,讓我們不禁反思自己對於自己作品的態度呢?